从异乡人到新郑州人 怀念家乡味道的他们决定在郑州开饭店

[探索] 时间:2024-04-29 04:59: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4次

原标题:从异乡人到新郑州人 怀念家乡味道的从异他们决定在郑州开饭店

姓名:沙菲克

郑龄:近10年

经历:巴基斯坦人,来郑州求学并定居在这里

战绩:在郑州开了3家巴基斯坦餐厅

语录:“我和这座城市有关系,乡人乡味在这里能看到未来。到新道的定郑

姓名:KIM

郑龄:4年

经历:韩国人,郑州州开求学在巴西,人怀游历过十几个国家

战绩:在郑州开了多家韩国餐厅

语录:来郑州“就像遇到了老朋友”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李佳兰/文受访者供图

最香的饭店味道是家乡美食的味道。

郑州,从异不仅仅有烩面、乡人乡味胡辣汤的到新道的定郑味道,还有巴基斯坦美食的郑州州开味道、韩国料理的人怀味道、美式烤肉的饭店味道……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入郑多年、从异带来新味道的乡人乡味外国人,已经成为郑州家乡人。到新道的定郑

入郑的外国人中国话说得很顺溜

2011年,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巴基斯坦男孩沙菲克,选择来到中国的郑州大学,成为国际班的一名医学生。“在此之前,我从未出过国。”沙菲克说。

来到郑州,沙菲克遇到的是从未见过的人群、语言、习惯甚至气候。

在学校的商店里,商贩只能猜得懂沙菲克选商品时手势配合单词的“this、that”。彼时,沙菲克精通多种语言,乌尔都语、英语、阿拉伯语都信手拈来,却偏偏不会中文。

但这对于沙菲克来说似乎不成问题,已经掌握阿拉伯语的他在中文学习上进步很快。过了一两年生活交流无碍后,2014年他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3级,2017年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6级。

同样的体验出现在韩国人KIM身上。KIM在2002年初次来到中国,捡起了从小就会讲的中国话。1970年出生的KIM从6岁开始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一家台湾人开办的国际学校学习,身边的老师、同学是华人,所用的语言是中文。“从没想过我是韩国人,他们是中国人,觉得大家都一样。”KIM说。

在这种心态下,KIM从来就不属于一个固定的地方。求学在巴西,游历过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32岁那年,KIM第一次来中国,打卡北京、广州、义乌、泰州、天津、青岛、厦门等地,在2016年遇见了郑州。

“就像遇到了老朋友。”KIM喜欢郑州人的聊天方式,去菜市场买菜时认识的人亲切得很,像是已经认识很久的朋友,没有一点距离感。

怀念家乡的味道,他们决定在郑州开饭店

饮食是检验异乡人适应与否的试金石。沙菲克习惯了家乡的饮食,但远离家乡,那些美食成为记忆中遥不可及的味道。

来郑州三四年之后,沙菲克经常被问到有没有巴基斯坦风味食物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没有。

2018年,沙菲克决定在郑州开一家正宗的巴基斯坦餐厅。

同年,韩国人KIM也决定在郑州开一家正宗的韩国餐厅。

为了实现“口味正宗”,沙菲克在对口味本地化的态度上,选择不改良。

而KIM选择进行口味改良。“辣度、咸度、甜度的接受度其实还是不一样的。”KIM认为。在她的记忆中,家乡的阿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店,也许会一直这样开下去。但郑州不会是这样的节奏。

改良与否,没有标准答案,但郑州这片土地给予了同等的包容。沙菲克的巴基斯坦餐厅已在郑州开了3家,KIM的韩国餐厅也开了分店,第三家店已在计划当中。

从异乡人到新郑州人,郑州包容大理想和小愿望

“我和这座城市有关系,在这里能看到未来。”莎菲克笑着说。

在郑州近10年的时间里,莎菲克体验的事情、获得的资源、收获的朋友、事业的回报,成为支撑他在郑州生活的基石。

莎菲克知道,他得到了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中巴合作顺畅,惠利颇多,在郑州扎根的莎菲克就是受惠的一个小水滴。

接下来,他计划成立一个中巴交流中心,用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为中巴合作贡献一点力量。

事业之外,莎菲克回归家庭成为丈夫和父亲。儿子在巴基斯坦降生,女儿则在郑州降生。2017年莎菲克毕业之后,妻儿相随来到郑州,家的版图跨越千万里。不过28岁的他,前途一片光明。

已50岁的KIM愿望则小得多,她想把自己的家乡美食分享给更多人,等到60岁时,去游览更多中国河山。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