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开启中心城市引擎 促进中部加速崛起 正文

开启中心城市引擎 促进中部加速崛起

[综合] 时间:2024-04-27 14:37: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7次

原标题:开启中心城市引擎 促进中部加速崛起

坐落在武汉光谷的开启华为武汉基地一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心中部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城市促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意见》,为中部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加速崛起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开启推动“一主两翼”成势见效,中心中部加快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城市促进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引擎发挥武汉城市圈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襄阳、加速崛起宜昌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开启引领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心中部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促进南北列阵。

锚定目标,引擎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速崛起武汉启动东湖科学城实体化运营,出台“科技十条”,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宜昌5年新增40万人才,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引领擎动“南部列阵”。

锚定目标,以产业为支撑。襄阳培育壮大“135”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荆州建立“十四五”重点产业项目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蹄疾步稳。

锚定目标,以引领为抓手。武汉实施“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民生同保”,带动武汉城市圈“合唱共舞”;襄阳担当“主引擎”,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融合,为“北部列阵”注入强劲动能。

潮涌中部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全省上下正以奋斗之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发挥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支撑引领优势,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大武汉”加速迈向“强武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武汉都市圈建设,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7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8次“点名”武汉,赋予英雄之城一系列国家使命。

抢抓机遇,武汉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推动“大武汉”迈向“强武汉”。

前三季度GDP超1.2万亿

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九位

11月5日,2021年四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作为主会场,武汉一口气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9个,总投资达1664亿元,涉及高端研发、总部经济、现代园区等多个领域。其中,10亿至50亿元项目占比超过六成。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武汉以项目为抓手,强基础、补短板、促升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一批重量级总部项目加速落户。1至8月,武汉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21亿元。华星光电t5项目、黑芝麻、上汽通用第三代电动车、创维MINI LED显示产业园等相继落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中国电子云总部、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等云集江城。在汉一级央企数量中部第一。

新旧动能加快“接力跑”。华为云、金山云、浪潮云、腾讯云、阿里云、中国电子云等中国六大数字领军企业“组队”在汉打造云产业重镇,带动武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365.1亿元,占GDP比重达8.7%。

今年前三季度,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2317.73亿元,超过南京,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9。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1.3%和41.0%,增速分别快于全市规上工业23.4、23.1个百分点。

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东湖科学城启动实体化运营

9月25日,中部首个“双碳”示范产业园区——光谷双碳产业园项目在武汉签约,占地2700亩,总投资130亿元。

湖北东湖科学城四大创新中心之一的“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此迈出实质性一步。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科技强省,明确支持武汉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月,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在光谷科学岛集中开工,标志着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铺开。

目前,东湖科学城实体化运营已经启动。“黄金走廊”的两岸,华为武汉研究所项目、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继投运,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武汉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武汉光源、神农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完成预研预制。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策源地,见形起势。

护航东湖科学城及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今年3月,东湖高新区出台“科技十条”,每年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硬核科技”企业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场景示范和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东湖科学城还将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9个创新中心,承载3条千亿产业大道、2个万亿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

“一城”到“一圈”

武汉引领城市圈“合唱共舞”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科学绘制全省未来发展蓝图,明确要求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加快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从“一城”到“一圈”,武汉主动担当作为:今年1月,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延伸到鄂州市葛店开发区;2月,全长5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相邻城市实现半小时通达;5月,集通达黄石、黄冈、咸宁的三条城际铁路以及快速公交、地铁于一体的武汉东站初具规模。轨道上的城市圈,呼之欲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8月27日,武汉举行第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大会,城市圈各市共同参加,138个高能级投资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总额达4122亿元,带动城市圈产业升级。

襄阳蓄势发力“五城共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通讯员 江伟兵

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襄阳肩负“全国”“区域”等字眼起头的“五城共建”任务,在协同发展中体现“襄阳担当”,展现“襄阳作为”。

筑基——

提升城市发展的显示度

11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我国首次发布“世界开放指数”和《世界开放报告2021》,报告点赞襄阳自贸片区食品药品许可证审批改革,称其打破了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

自贸片区的景象,映照一地的发展气象。

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进入全国城市50强。

培育壮大“135”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襄阳锚定的发力点,指向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襄阳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按照中期300万、远期500万的人口规模,展开“一心四城”空间布局,襄阳科学谋划、加压奋进。

“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是省委赋予襄阳的定位。目前,该市3个方向实现高铁直通:武汉、十堰、郑州。以襄阳为圆点,待武西高铁全线通车后,西北方向可达西安;郑万高铁全线通车后,西南方向可抵成渝;呼南高铁全线通车后,可直达南宁。

所有发展轨迹汇集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这张名片上,凸显的是一份责任:襄阳以推动自身发展为基,提升显示度,外延至服务贡献于全省,更深层拓展至服务贡献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辐射——

为北部列阵注入强劲动能

从以城市点轴式发展模式优化提升为城市群块状组团、辐射带动的模式,以襄阳为重要引擎的“北部列阵”,正加快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的格局。

看政务——

襄阳市牵头制定跨区域通办实施方案、梳理跨区域通办事项清单,目前“襄十随神”市县两级跨域通办事项增至356项,其中市级230项,县级126项。

看产业——

襄阳市提出,加强区域优势产业协作,“襄十随神”城市群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六大产业集群上融合发展。

看交通——

襄十随神四地地理相邻,依托国家高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高等级航道深度对接周边武汉、关中、中原、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构建东至上海、西至重庆、南至广西的水运大通道……交通作为发展的“先行官”,蹄疾步稳。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深耕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功能,推动打造“襄十随神”城市群增长动力源,带动辐射区域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襄阳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驱动——

以创新策源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湖北区域发展布局,是生产力布局,也是科技创新布局。

从毫米波雷达应用、高端药用辅料等科技创新成果,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洗车服务、智能马桶、智能穿搭口罩、环保型玉米淀粉餐具等一批新科技产品,“十三五”期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自我强筋壮骨,襄阳发力实施创新策源、双链融合、人才引领、要素聚合、协同创新五大工程,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向外辐射引领,襄阳探索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创协同机制,促进汉江科联网、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推动以四地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与资源为抓手,让科技服务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从被动适应服务向主动预判服务转型,将科技资源与数据价值最大化,在共享中共创共赢,以创新策源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宜昌引领擎动“南部列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徐栋

11月7日,宜昌高新区白洋镇李家湾村,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用地征迁现场,村党支部书记陈世胜正上门对村民房屋测绘面积进行再核实,“项目一期,我们村征迁土地3800亩,这两天可以全部清零。”

10月12日,这一总投资约320亿元的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10月13日,该市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

10月15日,市直相关单位40余干部入驻,对照“总清单”与“周清单”驻点服务,确保项目12月1日开工。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使命在肩: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经济总量向万亿级迈进,引领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部列阵。

击鼓催征,奔跑的身影汇成一股股“宜昌力量”。

全年冲刺5000亿——

前三季度GDP增速全省第一

11月5日,宜昌当月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11.2亿元的151个重点项目动建。

其中投资过百亿元项目3个,分别是:投资100亿元的兴发集团年产30万吨电池关键材料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的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36亿元的巴山金谷巴楚文化旅游区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宜昌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516个,总投资1485亿元;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13个,协议投资1096亿元。

大项目支撑,宜昌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6.6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居全省首位。

“确保四季度新开工240个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00个。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冲刺5000亿元。”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江南翻坝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紧盯产业链招商,加速推动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升级。

建设区域性科创中心——

5年新增40万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是核心。

11月6日,宜昌发布重磅人才新政——未来5年综合投入70亿元,引进各类人才20万人以上,本土培育20万人才。

其中,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最高可获1000万元综合资助,项目最高可获1亿元股权投资,金融创投、高技能领军人才分别最高奖励100万元、30万元……

打造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硅系基础化学品等研究方向,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宜昌市科技局局长危爱民介绍,目前该实验室已实质运行,组建起106人核心科研团队,投资5000余万元采购科研设备,设立了1000万元的开放基金和创新基金,成立磷石膏综合治理研究院,启动重点科研攻关。

未来5年,宜昌将围绕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以及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卖山水”变成“卖体验”

宜昌,坐拥三峡大坝和秀美的三峡风光,拥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20家。

“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要实现文旅产业量质双提升。”宜昌市文旅局局长罗春烺表示,当前全市正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端高效型转变,由“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系列举措正逐步实施:高水平开发建设平湖半岛、西坝片区,引入高端酒店、夜场酒吧等,打造宜昌“不夜岛”;开发引进国际水准主题乐园;增加城市夜景灯光,推动三峡夜游产品升级;创出更多高端康旅产品……

“要让不同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到宜昌旅游,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罗春烺说。

荆州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罗序文 通讯员 黄巍薇

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两次直接“点名”荆州:“推进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荆州跨长江发展”。《意见》中还有多处与荆州密切相关,如“打响楚文化品牌”“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浩吉交通干线作用”等等。

荆州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步伐。

承接产业转移按下“快进键”

2011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9年来,荆州工业经济发展提速。

一批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投资荆州开发区:全球汽车减震专家凯迩必、全球汽车安全控制系统集成供应商伟速达、全球知名汽车密封系统生产商施坦达、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天纳克等相继落户。

一批国内造纸巨头相继投资荆江两岸:荣成纸业早已投产,山鹰纸业已建设二期,玖龙项目投资超200亿元,仙鹤纸业马上动工建设。

一批招商引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全球汽车空调技术领先者法雷奥在荆州建设三期项目;全球汽车线束主要生产商安波福一年内再建二期项目;美的一年之内在荆州累计投资100亿元建设冰箱产业园、洗衣机产业园、楼宇科技事业部;玖龙纸业从最初投资20亿元到现在205亿元;山鹰纸业一期投资120亿元,二期又追加投资100亿元。

荆州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换届后,承接产业转移按下“快进键”:编制完成《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建立“十四五”重点产业项目库;组建15个驻外招商办事处,新派500名驻外招商专员,11月9日首批140名招商干部誓师出征。

跨江构建大城市空间格局

10月26日,湖北省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挂出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项目招标公告。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即将启动,荆州将新增一条过江通道。

从李埠长江大桥往下游看,荆州已建中心城区的荆州长江大桥、江陵的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监利的荆岳长江大桥、洪湖的嘉鱼长江大桥和赤壁长江大桥,全市跨江发展通道不断增多。其中,荆州长江公铁大桥是浩吉铁路控制性工程,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叉”,国家在此部署建设煤炭储配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些年,江陵县已与荆州开发区融合发展。荆州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后,公安县经济开发区与江陵县和荆州开发区联系更加紧密。为推动荆州中心城区建设,荆州市已经做出跨江发展规划,把公安、江陵两县融入荆州主城区发展。

公安县正积极谋划打造荆州中心城区“后花园”,并加快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公安经济开发区与荆州开发区、江陵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方面联动互补。

打造荆楚文化传承中心

荆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灿烂的楚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国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长江文化。荆州古城墙被誉为“南国完璧”,荆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洪湖赤卫队》等歌剧唱响全国。

荆州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将纪南文旅区作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主战场,先后引进知名企业,建设华强方特、海洋世界、沙市洋码头等旅游景点,方特主题公园已经成为华中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

“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2021年以来,荆州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五一”黄金周全市接待游客330.83万人次,国庆长假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80.28万人次,已超过2019年疫前同期水平。

荆州市文旅局副局长张弘介绍,“十四五”期间,荆州将以纪南文旅区为主战场,加快推进方特东方欲晓、郢城文化园、楚文化产业园、楚肆水街等十大工程,把荆州打造成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区。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