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追寻拼过2020的你新华社第一期“揭榜挂帅”主题采访背后的故事02

[百科] 时间:2024-05-02 08:08: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0次

原标题:千万里,揭榜挂帅追寻拼过2020的千万里你新华社第一期“揭榜挂帅”主题采访背后的故事02

千万里,追寻拼过2020的追寻主题你新华社第一期“揭榜挂帅”主题采访背后的故事

( 2021-01-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融媒

本报记者邢广利

1个团队,6个部门,拼过8版《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第期的故11个分社,华社17位采访对象,采访20篇融媒体稿件,背后21名团队成员,揭榜挂帅25个日日夜夜,千万里2.5亿总浏览量……

所有的追寻主题故事,都来自一个问候语:你过得好吗?我们选择了16位曾经出现在新华社摄影记者镜头里的拼过普通人,大家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新第期的故2020年,那些偶然间出现在画面里的华社人,现在哪里,采访他们过得怎么样?年终的时候,新华社记者带去我们的问候,并记录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在总编室领导的建议下,整个故事以口罩的意象为主线,寻找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容,寻找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寻找他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寻找每一位平凡的英雄后面的初心,这个寻找的过程也是寻找我们内心的过程。

寻找创意

报了选题之后,“报道资源由你调遣”,可以跨部门、跨分社联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也是发挥国家通讯社优势的抓手

在一个冬日的中午,我在总编室张贴在大院的海报前驻足,海报的主题是揭榜挂帅,大家有什么选题,可以通过蓝信系统提交。这个选题,涵盖三个方面,分别是年终报道、春节报道和2021年的开年报道。报选题这件事,我以前经常干,通常都是选题报上去,总编室汇总之后再下发一个报道计划,结果就是谁报的谁干,干完了就干完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报了选题之后,“报道资源由你调遣”,创意策划可以得到总编室的支持,可以跨部门、跨分社联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也是发挥国家通讯社优势的抓手。

站在原地提交了两个选题。第一个选题是,回访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拍摄过的普通人,看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第二个选题是,在2021年1月1日的清晨,拍摄全国各地的日出,作为新年祝福,送给全国人民。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第一期揭榜挂帅的报道创意,从寻找和回访出发,选题确定为“因图寻人创意互动”,以寻找似曾相识的面容为主线,寻找新华社记者曾经拍摄过的、戴着口罩的普通人,以“#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为主题进行互动。

总编室的同事们牵头,很快组建了由总编室、国内部、参编部、摄影部、音视频部和新媒体中心等部门的骨干力量组成的核心团队。采访对象分布在不同的省份,涉及11个分社,总编室用半天的时间,就组建了分社的报道团队。每个分社的报道团队,由一位副总编牵头,分社的文字、摄影和视频记者,共同采访,整个采访团队有五十多人。有的记者还在跑小分队,有的记者在山沟沟里拍摄太极拳申遗成功的大报道,有的记者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从凌晨四点一直干到午夜。

团队成员编制了三个报道手册,分别涉及文字稿写作的风格、图片的拍摄需求和视频素材的拍摄范例。有了这三个手册,在组织报道的时候,分社记者还像日常一样采访,却可以通过形式感的统一和风格的协调,共同完成一个充满创意的新媒体产品,消除了一线记者在融合报道中的迷茫。

寻找面孔

这20组融合报道的总浏览量达2.5亿,互动话题“#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微博阅读量超5000万

我们要寻找的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孔,有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有坚守岗位的快递小哥、有疫情期间领证的小夫妻、武汉解封之后首趟列车的车长……最难找的,是疫情之后出武汉务工的乘客陈安心。当时,他在火车站对着记者的镜头比划了个心的造型,然后就匆匆上车了。好在当时上车的乘客,身上都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乘客的姓名和单位。陈安心是广东省广告集团的员工。顺着这个线索,广东分社的摄影记者刘大伟就开始了联络工作。通过多方打听,广东分社一位同事的家属,也在这家公司上班。就这样,拐着弯,我们联系上了陈安心。我和他通过电话之后,才知道他被公司派驻到了北京。总社摄影部和北京分社的同事,就一起去采访了他。起初,他还存在一些顾虑,刘大伟又联系分社同事,向他所在的公司报备。后来采访的时候,他说,他家在湖北,一直盼着能够复工,有机会上车去广州上班,他觉得很兴奋。看到记者拍照,本来想比划一个剪刀手,但是剪刀手太土了,就改成了比心。采访顺利完成,稿子出来之后,陈安心还向去采访他的记者李木子要了一份刊登自己报道的《新华每日电讯》,作为自己拼过2020年的纪念。

来自安徽的医生周国红,在武汉的时候,竖起大拇指鼓舞自己,鼓励同伴。这张照片是一个背影。背影上隐约可以看到她的名字,顺着这个线索,安徽分社的同事刘军喜、张端和湖北分社的同事肖艺九联手找到了她。在武汉的时候,她就被确诊了淋巴癌。回到家乡,又开始了抗癌的新战斗。她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孩子还在上学,生活并不宽裕。夫妻二人在合肥一起打拼。上班、下班,给孩子辅导功课。她身上手术的伤疤,从耳后一直延续到腋下,但是,她不愿意让人看到这些,也不会轻易和人谈起自己的不容易,而是选择了平静地接受生命带给她的考验。

这20组感情真挚细腻、充满人文关怀的融合报道,引发受众强烈情感共鸣,总浏览量达2.5亿,其中2020年12月31日播发的主打产品《向上生长的力量——致我们拼过的2020》感动无数网友,浏览量达1.2亿,互动话题“#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微博阅读量超5000万,各平台互动量过百万。

寻找自己

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产品,只要过我的手,就不允许它差,这就是“专业自尊心”

在郑州工作的公交车车长黄菲,接受记者任沁沁采访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哭了。说到疫情时坚守岗位,她还是担心被感染的。但是,她觉得,公交车的运营,能够给乘客带来便利,给这个城市带来信心和希望。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家人鼓励她说:你看那么多人在武汉拼命,你是公交司机,就应该坚持。说到这里她就哭了。家人给她的鼓励,让她勇敢地承担起来了。这一点给我感触很深。我做了十多年摄影记者,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捕捉瞬间,如何构图,如何运用光线。但是很少想到用新闻摄影作品去鼓舞人。而照片,本就具备打动人的力量。记得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时候,我拍摄过一位坐在自家废墟前的小姑娘,有读者曾经联系我,想要收养这位姑娘。但在日常的采访中,我往往会陷入具体的场景中,容易忘了初心,忘记了为什么要拍照。摄影是我的热爱,但除了热爱,我到底为什么拍照呢?我拍照给谁看呢?我要带给受众怎样的体验呢?这个问题一直追问下去,就是:我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启动之后,我还接到了一位农民工的电话,他在工地干活的间隙,手写了三页纸的稿子,忆念他儿时的伙伴。这位大名为王春雷的老兄,来自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葡萄架乡。他的同乡谢保军,参军之后于2009年10月赴苏丹执行维和任务,2010年5月牺牲在维和一线,年仅26岁。王春雷的这篇文章,虽然有错别字,但是一笔一画写在纸上那力透纸背的印痕,让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剪辑主打稿的视频时,夜已经很深了。我闭着眼睛听采访录音,在我旁边,是音视频部的刘佩和蔡志坚在讨论视频的结构、斟酌每一个细节。第一版视频的结构,是把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整合成一个意象,这样做的好处,是视频显得流畅,一气呵成。但是对于不熟悉每个采访对象的普通受众来说,会显得有些茫然。音视频部的同事们勇敢地放下了最初的脚本,从头再来,连续熬夜重新编了一条新的视频。新的主打视频突出了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并列编排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过硬的剪辑本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长期锤炼的结果。在讨论工作的时候,李木子总结出来一个词,叫作“专业自尊心”,他发现,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产品,只要过我的手,就不允许它差,这就是“专业自尊心”。

一个月前,面对着海报提交创意的时候,我仿佛在和一位智者对话,跨越时空的局限,人性的光辉流淌在字里行间。今天,这个策划的全部稿子都发完了,现在,我把这次报道,看作一次艰辛又充满欢乐的旅途。在挺进主战场的路上,我们有坚强的后盾,携手在一条全新的大路上,阔步前进。(邢广利)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