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华族文化是我们的根,失去必然会随波逐流

[综合] 时间:2024-05-04 21:04: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0次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止一次强调,李显龙总理华流要坚持不懈地推广华语,族文“华族文化是化们会随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失去根,以免随波逐流。必然波逐”

    

图源:脸书

9月23日李显龙总理出席宏茂桥及德义区在碧山–宏茂桥公园的李显龙总理华流中秋庆祝活动。

他说:世界多事之秋,族文在新加坡我们稳固地解决自己的化们会随问题,乘风破浪、失去勇往直前。必然波逐我们社区也一样重要,李显龙总理华流不同种族和群体一起庆祝传统节日,族文凸显我们的化们会随甘榜精神。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失去幸福安康!必然波逐

    

之前李显龙总理就一直强调:新加坡要坚持不懈地推广华语,鼓励年轻一代多接触华族文化!学习华语不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根和文化,这也能帮助大家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在新加坡,闽南文化不仅得到了保留和发扬,也经历了创新和变化,与其他族群的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闽南文化。

近日,在新加坡厦门公会举办的“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从历史、社会、教育、宗教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并分享了他们对闽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心得和经验。

闽南人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闽南人和闽南文化。闽南人是指祖籍福建省沿海一带的华人,主要分布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他们使用闽南语方言,也称为台语或咱儿话,闽南语方言是汉语方言之一,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但与台湾话很接近,闽南语方言有很多外来语词汇,反映了闽南人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特性。

闽南文化是指闽南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音乐艺术、戏剧表演、美食佳肴、民俗风情等。闽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闽南人的海洋性、商业性、兼容性和创造性。

在研讨会上,柯木林教授讲题为“我对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认识”,从五个特性介绍了闽南文化,并举例说明了在新加坡如何保留和发展。

    

    

图源:宗乡总会‍‍‍

在宗教信仰方面,九皇大帝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星宿神明,盛行于新马泰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在新加坡各地都有庆祝九皇斋节的活动,信徒身穿白色素服,祭神祈福,有神明游街、过火炭、过平安桥等仪式。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闽南人对神灵的虔诚和感恩,也增进了社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在音乐艺术方面,南音是闽南地区的经典艺术之一。它是一种以弹唱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艺术,以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为主要伴奏,歌词多为闽南语方言。南音的曲目有很多,有古典的《梅花三弄》《十面埋伏》,也有现代的《新不了情》《启程》等。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是南音界的代表团体之一,它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南音,也创作了创新的南音,与时代接轨,与时并进。

在戏剧表演方面,梨园戏是闽南人最喜爱的戏剧形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以闽南语方言为主要语言,以南音为主要唱腔,服装华丽,道具简单。梨园戏的剧目有很多,有历史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也有神话的《西游记》《封神榜》,还有民间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近年来,有一些团体和个人努力复兴梨园戏,把佛教故事改编成大型梨园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在美食佳肴方面,闽南菜是闽南人的饮食文化之一。它是一种以海鲜、蔬菜、豆制品为主要食材的菜系,口味清淡、酸甜适中、色香味俱全。闽南菜有很多,有家常的炒米粉、卤肉饭、肉圆汤,也有特色的沙茶面、蚵仔煎、鱼丸汤等。在新加坡,闽南菜随处可见,在小贩中心和餐馆里有卖,闽南菜不仅满足了闽南人的口腹之欲,也吸引了其他族群的喜爱和尝试。

在民俗风情方面,中秋节是闽南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一种以赏月、吃月饼、玩灯笼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祝福。中秋节有很多习俗和故事,有传统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吴刚伐桂,在新加坡,中秋节不仅是闽南人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每年中秋节前后,在新加坡各地都有庆祝活动,包括灯笼展览、灯谜竞猜、文艺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闽南人对中秋节的情感和寓意,也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闽南人的教育和身份

其次,我们要了解闽南人在新加坡如何接受教育和建立身份认同。闽南人在新加坡的教育和身份,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在研讨会上,许源泰教授和意公子分别从学校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和见解。

图源:宗乡总会‍‍

许源泰教授以“十九世纪新加坡闽南学校”为题,介绍了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历史和意义。崇文阁和萃英书院是新加坡最早的闽人义学,由祖籍福建永春的马六甲峇峇陈金声创办于1849年和1854年。陈金声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也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以身作则,慷慨捐地捐款,赢得了当地闽商的支持和响应。

崇文阁和萃英书院不仅提供了免费的教育给闽南儿童,也培养了一批闽南精英,如陈嘉庚、林文庆、林永祥等。这些学校标志着当时新马地区闽人教育已向前大大跨进一步,也为后来的华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图源:宗乡总会‍‍

意公子以“爱拼才会赢”为题,讲述了她对华人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闽南人的迁徙和发展。意公子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传播者,她曾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过《百家讲坛》等节目,也曾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过。

她说,人类迁徙的历史,就是打拼求生存的历史,无论是中原到闽南的衣冠南渡,或是福建人从闽南下南洋,无不见证了这种打拼的精神。她说,我们必须有拼搏的精神。

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福建人在新加坡创办了很多学校、会馆、寺庙等机构,为新加坡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说,我们要维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对母族文化有更好、更深的认识,而也能加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闽南人的未来和展望

闽南人在新加坡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已经成为新加坡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闽南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汪家裕先生是新加坡厦门公会会长,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厦门公会是一个由祖籍福建厦门的华人组成的社团组织,它成立于1925年,目前有近千名会员。厦门公会的宗旨是促进厦门人之间的联谊、弘扬厦门文化、服务社会公益等。

汪家裕先生在研讨会闭幕致辞中说,我们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那么,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创新,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与时俱进,把握机遇,我们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发展,更有影响力。

我们要团结一致,互相支持,那么,我们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合作,更有凝聚力。

在新加坡,既有几代以上根深叶茂的本地人,也有初来乍到的新移民,他们把祖籍地的文化带到了这里,也在这里安家立业、生儿育女。

祖籍地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知识,让我们有自信和骄傲,让我们不会在变化的世界中迷失自我;本地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枝,它让我们与时俱进,创新和变化,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和光芒,反过来也滋润和强化我们的文化之根,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