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翎南现丨迁徙千里,只为“斗米”?这是你认识的红嘴鸥吗?

[综合] 时间:2024-04-30 05:08: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99次

  “鸟类迁徙,是凤翎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对归来的南现承诺。历经危机重重的丨迁数千公里旅程,只为一个目的徙千——生存,候鸟的红嘴迁徙是为生命而战。——《迁徙的斗米鸟》”

  1985年冬天,昆明市民发现翠湖公园里出现了一群不知名的凤翎“小可爱”。它们周身雪白,南现极具辨识度的丨迁红色小嘴和脚丫,灵动的徙千眼睛保持警惕的观察着同样也在观察它们的人们。当发现这些陌生的红嘴人们会友善的给它们提供食物时,这些小可爱也放下戒备,斗米选择投入了人们的凤翎怀抱。从此,南现昆明人和红嘴鸥的不解之缘正式展开,红嘴鸥的名字也印入了昆明人的心里。   一切美好的相遇,似乎总是源于偶然。1985年冬天,从西伯利亚南迁的红嘴鸥在我国华南一带遭遇了冷空气,继而转向涌入了昆明滇池一带。以后的三十几年,红嘴鸥从未错过到这座温暖的城市,奔赴一场与昆明人的美丽邂逅。

  八千万年以来,鸟类一直统治着天空、海洋和陆地,每个秋天,它们飞越遥远的距离,为了寻找更适合的生存环境,每个春天,它们沿着原路返回,回到最初的栖息地,繁衍下一代,这是一场令人惊叹的奥德赛之旅。不得不说,鸟的迁徙,是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现象之一,红嘴鸥无疑也是这神秘的迁徙大军中的一个分支。

  那么鸟类的迁徙只是因为怕冷吗?是什么决定了它们迁徙的目的地?

  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W.Alice Boyle和Courtney Conway两位科学家提出了研究鸟类迁徙的新思路。他们认为鸟类迁徙的原因远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神秘,鸟类之所以进行迁徙,可能纯粹只是因为它们饿了。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鸟类之所以会出现迁徙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在寒冷时会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逼得它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方迁徙。

  而这些候鸟不会始终待在食物多的温暖地区,又是因为自然界的竞争。食物多的温暖地区,通常天敌多,同类竞争大,候鸟们仍会选择回到原始栖息地繁衍后代,并在下一次迁徙之前教会孩子们基本的迁徙技巧。

  从昆明市林业局在其官网上发布的《关于昆明市记录到的红嘴鸥鸟类情况信息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在昆明越冬的主要有红嘴鸥和棕头鸥两种。其主要来源地为: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和吉尔吉斯湖流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以及新疆的博斯腾湖。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超过三万只红嘴鸥会迁徙到昆明越冬。翌年3月底到4月初开始成群结队返回栖息地繁衍后代,越冬期持续约5个月。

  2019年11月,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昆明鸟类协会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发现了一条新的红嘴鸥迁徙路线。沿着这条迁徙路线,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每年春季飞越中俄蒙边境,在呼伦河进行停留后,最终抵达俄罗斯的维柳伊河河畔进行繁殖。

  红嘴鸥的到来,给昆明增添了许多灵动,三十几年来,红嘴鸥也成了昆明诗人、摄影师、鸟类爱好者的宠儿,在他们的镜头及笔下,描绘了太多昆明人与红嘴鸥的温情故事,却很少有人了解红嘴鸥迁徙旅途中的艰辛。

  有学者认为迁徙行为源自自然选择的压力,由于迁徙行为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因而有着迁徙行为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都经历了严苛的自然选择,有着这一行为的鸟类种群会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这种自然选择压力,造就了鸟类的迁徙行为。

  迁徙对任何鸟类来说都是一场生死跋涉的过程,在迁徙的路上,候鸟们会遇到雷暴、雨雪等极端天气,这时它们只能吃力的喘息,羽翼拼命的挣扎,顶着迎面而来的狂风,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继续向前;在迁徙的路上,候鸟们会因为过度工业化建设,而不得不穿越弥漫着工业废气的天空,不得不冒着短暂停留时被陷入工业废水的危险,继续向前;在迁徙的路上,候鸟们也会因为城市化建设的光线干扰,迷失方向,也会因为穿越繁忙的城市交通系统而被撞断羽翼,甚至失去生命;在迁徙的路上,除了来自人们善意的喂养,也有来自人们的恶意伤害与狩猎……

  可这一切都不会阻挡候鸟的迁徙,因为这是遗传自它们种群血液中的特性,一年两次的往返飞行,就是它们所要做的全部。多少年、多少代的候鸟们都这样遵从着大自然给予它们的最原始、最野性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一早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理的昆明人,给这群历尽艰辛的小可爱,提供了一个能够停靠的温暖港湾。

  随着昆明生态环境的提升,近年来多个湿地的建设,让红嘴鸥“落脚”以后,有了更多的选择。哪怕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昆明林草部门也坚持每天定点两次对滇池大坝、大观楼、环西桥、翠湖公园、民族村、海埂公园、官渡古镇等62个红嘴鸥觅食点组织投喂,并加大了投喂量。在政府组织和民众关爱下,2020年,在昆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已达到40800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的是政府的指引与民众的认识。希望下一个三十年,红嘴鸥仍然是昆明人的老朋友,希望昆明成为最适合的越冬栖息地!

  云南网记者 赵一青 通讯员 杨海冬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