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的世界因你精彩——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际

[百科] 时间:2024-04-15 13:08: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07次

原标题:冰雪的冰雪世界因你精彩——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际

昨天,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界因精彩京冬酷炫灯光秀营造出赛场热烈气氛。写北 本报记者 方非摄

2月4日,开幕立春。冰雪今晚,界因精彩京冬举世瞩目的写北冬奥盛典大幕即将拉开。

6年多精心筹办,开幕“绿色、冰雪共享、界因精彩京冬开放、写北廉洁”的开幕办奥理念悄然融入这座“双奥之城”。今天,冰雪北京再一次自信地向世界展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界因精彩京冬情怀与追求。

所有奥运场馆进入赛时运行模式,写北运动员整装待发,志愿者全部就位——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此曾不吝惜赞美之词:“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从2008年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评的“无与伦比”,到如今让巴赫叹服的“一个奇迹”,13年多的时光,见证的不仅是中国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与信心,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从容,以及融入市民血液中的奥运基因。

当冬奥会遇上中国年,京城街头随处可见的“冰墩墩”和“雪容融”仿佛在召唤:来吧,我们一起向未来!

虎年迎冬奥,王府井书店升级,孩子们在读书的同时还能体验冰雪项目的乐趣。

日前,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工作人员在进行赛前各项测试工作。 本报记者 邓伟摄

中国“智”造绿色浪漫

伴随着冬奥临近的脚步,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也没能阻止一座座容冰纳雪的冬奥场馆在京畿大地惊艳亮相。冰丝带、雪飞天、冰立方……刚一揭开面纱,这一座座“高颜值”场馆就收获了一个个可爱且贴切的昵称,并迅速成为北京新地标——

五棵松体育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在一块比赛场地同时举办篮球、冰球两种职业体育赛事的场馆,6小时内可以完成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

国家游泳中心,建成世界首个智能化、快速拆装的水冰转换场地,20天内可以实现水冰转换。

首都体育馆,国内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是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见证者。此番升级改造后,这里捧出“最美的冰”。

国家速滑馆,北京赛区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馆。国际奥委会制冰专家苏瑟兰德说,该制冷剂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而4年前平昌冬奥会使用的传统制冷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这种制冷剂的3985倍。

首钢滑雪大跳台,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旧址结合再利用的竞赛场馆,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永久保留的大跳台。未来,这里将成为专业体育比赛和训练场地,向所有人开放。

……

一切,绿色为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参与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他说,这是国际上首个应用于雪上运动场馆的绿色评价标准,用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指导冬奥场馆建设,“这样一个绿色可持续的范式是开放的”。

延庆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从图纸落地,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同步完成。山野间的小动物们也赶来凑冬奥的热闹:一只狍子误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被工作人员救出并放归山林;猴子、野猪等26种野生动物先后被红外相机监测到。

这抹绿色,融入中国“智”造。

雾化消毒机器人、紫外线消毒机器人上岗;智能移动方舱,将伤情确诊时间缩短到30秒;5G信号冬奥场馆全覆盖,8K比赛画面实时传输;甚至对待一束捧花,北京也饱含深情——冬奥会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永不凋谢……

2月2日晚,本届冬奥会首场比赛已经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率先开战。今晚圣火点燃之后,更多的冬奥健儿将踏上冰雪,在这些一流比赛场馆创造佳绩、书写传奇。

同心追梦共赴精彩

“世界越爱越精彩,雪花纷飞迫不及待入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志愿者申奥一边小声哼着歌,一边将点位指示标贴在场馆墙壁上。

入“村”时,申奥的自我介绍让小伙伴们印象深刻:“想当初,我出生恰逢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爸妈就给我起了个名字——申奥。别笑!真事儿!”

对于冬奥会,北京人期盼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久到很多人一张嘴就和申奥一样——“想当初”。

刘博强,原首钢轧钢工,如今的冬奥场馆制冰师。“园区产业转型,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我有了学习和参与制冰的机会。”他自信地说,从火热的高炉旁,到清冷的冰场上,只要肯干,就一定有机会发光发热。

胡长立,58岁的滑冰“老炮儿”。什刹海冰场,身随影飘,右脚画个圈儿,左脚再连一个,反复五下,“五环”跃然冰面。这是他的绝活儿,是一位老北京对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真心祝福。

李槟子,北京中学学生。她读完《北京日报》上刊发的大使寄语,提笔给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写信,“我和伙伴们向全世界的小朋友发出倡议,拿起纸笔,隔屏观赛,对话心仪的奥运健儿。有我们的关注,疫情下的北京冬奥会一定不寂寞!”

杨中团,云顶滑雪中心新闻运行经理。2008年奥运会时,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奥运会的参与者。她笑着说:“我成功了。从2008年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到现在的我们一起向未来。‘双奥’经历,咱长了志气,增了自信。”

陈露,中国花样滑冰第一位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她在东四环附近创办了冰上中心,深受花滑爱好者喜爱。

韩遵海,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他和同事们在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上岗了。他说:“2020年武汉抗疫,2022年支援冬奥,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应该到一线去。防疫有我们,请大家放心!”

如今,在他们生活的北京,每年参与滑雪的人数已攀升到400万人次;中小学生上冰上雪达210万人次……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与奥运的缘都妙不可言,每个人都在快乐地书写“京”彩,向世界传递对冰雪盛会的热情与期盼。

“城”意从容创造奇迹

从2008年到2022年,从北京到北京,五环见证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成长。

60处冬奥春节景观亮相,公交车穿上冬奥“新衣”。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上,正阳门、故宫等古建修缮焕新。融合这些元素创作的北京中轴线倒计时系列纪念徽章,成为最受欢迎的冬奥纪念品之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文物要保护,文化要“活起来”。

京韵与奥运氛围在城市里和谐互促,令人心驰。

办好冬奥会被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人拿出了“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践行冬奥之诺。

海陀山下的张山营镇,因冬奥发生着巨变——途经这里的京礼高速通了;污水处理厂站建成,取暖靠烧煤、污水排放靠车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引入社会资本开民宿,无名村庄成了自带流量的冬奥小镇;村民组建起海陀农民滑雪队……队员郭军华对家乡的发展充满期待:“我家会成为国际知名冬奥冰雪小镇!”

冬奥效应席卷而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踏步向前。京张高铁开通,张家口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治气、治沙、治水工程相继启动,发挥效应,张北的风已经点亮北京的灯。

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2008年,奥运之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2021年,“双奥之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经济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提升。

北京,用奋斗书写着冰雪故事,用惊喜让世界感受“双奥之城”的满满诚意。

美国雪橇选手萨默·布里彻惬意地靠在北京冬奥村的智能床上,拿着床用遥控器,边操作边拍短视频介绍“智慧”床垫:“我现在处于零重力模式,这很惊人。”

捷克花滑运动员娜塔莉对温馨的选手居住区极为满意,她说,“非常感谢这里的一切。”

瑞士女子冰球队队员可丽·莫依说:“奥运会按时举行,为我们抗击疫情注入信心。我们可以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还未开幕就已被频频点赞。正如巴赫所说,在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作为“奥运新标杆”的意义彰显无疑,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北京冬奥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几个小时后,奥运圣火将再次在“鸟巢”点燃。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相信,中国,北京,这一次定将交还给奥林匹克世界又一个奇迹!(刘冕)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