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产大模型纷纷上线,但还有些问题没有解答

[百科] 时间:2024-04-27 19:44: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91次
Key Points

第一批大模型「通过备案」,首批用户不用排队内测就能体验了;

目前监管机构还没有公布第一批「通过备案」的国产模型名单,根据公开报道整理有11家,大模阿里巴巴的型纷线通义大模型不在其列;

监管流程中,「备案」和「通过备案」似乎是纷上两回事。

8月31日绝对是问题这半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圈最热闹但也最令人迷惑的时刻了。

随着百度第一个踩着零点宣布其「文心一言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后,解答智谱、首批百川智能、国产商汤等公司或机构都相继宣布其大模型已经「通过备案」。大模随后,型纷线「通过备案」的纷上大模型数量也从媒体最开始统计的5家,随后上升到8家、问题11家。解答

日后回头看,首批8月31日这天一定是中国在生成式AI浪潮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天,然而这项技术究竟面临怎样的监管程序仍然令人困惑。

究竟有几家通过了备案?不清楚。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目前共有以下11家公司的大模型或相关应用获得上市许可:

五家位于北京:分别是百度(文心一言)、抖音(云雀)、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智谱(智谱清言)以及中科院(紫东太初);

三家位于上海:分别是商汤(日日新大模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和Minimax(ABAB大模型);

两家位于广东:腾讯(混元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

一家位于安徽: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

究竟多少家、哪些家公司的大模型获批,目前并没有来自监管机构的统一文件。上述11家公司中的部分公司或机构通过社交平台宣布了相关消息,用户也能通过登录其官网与相应的大模型「对话」。

但其中一些公司并没有宣布相关上市新闻,例如很多媒体列出已经通过备案的腾讯(混元大模型),腾讯没有尚未发布这一大模型,用户也不能在其官网通过任何窗口体验。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种说法是,监管部门对大模型服务提供商的备案以地域划分,不同地区部门有着不同的进度。

通过备案的是大模型还是基于大模型的应用?也不确定。

除了通过备案的服务提供商名单并不确凿外,这些大模型服务提供商对于通过备案这一事情的表述也有些微妙。目前公开宣布通过备案公司有百度、商汤、百川智能和智谱,它们在公告中都只提及了「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开放使用,但对于大模型是否开放却只字不提。

要知道,基于大模型的应用与大模型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像ChatGPT与GPT-4的区别。

基于大模型的应用指的是这几家服务提供商基于大模型技术推出的AI工具,可以通过App或网页的方式呈现。而大模型指的是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模型,理论上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备案的主体应该是大模型。《暂行办法》指出,只要通过了备案,「服务提供商就可以利用大模型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包括以API的方式」。

目前所有官宣的服务提供商都只提及此次开放了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商汤的「商量SenseChat」,这些都可以理解成类似ChatGPT的个人AI助理。

但哪怕是OpenAI自己都清楚,只拥有面向C端用户的ChatGPT是无法撑起公司估值的,要想发挥出大模型的商业潜力,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将大模型的能力开放给B端客户,让每个B端客户都能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化使用大模型技术。

美国几乎所有云服务公司都在努力将大模型纳入自己的产品库中,本周三Google刚刚为嵌入办公套件Google Workspace的AI助手Duet定价30美元,而OpenAI也在同一天宣布推出企业版ChatGPT,支持企业本地化部署与定制。

但目前所有中国大模型公司的公告都没有提及「通过备案」对于大模型在B端这个最具有商业化潜力的领域有何影响。

从备案到获批的漫漫长路

4月1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要求企业在发布生成式AI产品前,需要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做算法备案和变更,完成注销备案手续。当时,政策还强调企业应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这对于生成式AI产品来说,因为受到训练数据偏差、数据缺失,以及模型本身模仿学习、创造性生成等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技术难题。

6月20日,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第一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清单》,共有41款算法在列,包括商汤的「商量大语言模型」以及讯飞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

7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自8月15日施行,提出要采取更精细化监管举措,比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训练数据质量等。

9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二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包括百度的文心大模型、WPS AI、腾讯混元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等在内的110个生成式AI相关算法在列。其中没有出现阿里巴巴的通义大模型。

通过备案有什么影响?

理论上,实施算法备案制而非审核许可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I产业的创新发展。但8月31日的一系列上市新闻又表明,「备案」和「通过备案」似乎是两回事。监管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持续存在。

不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8月15日开始实施,仅仅两周后,就有至少11家公司的大模型「获批」。这个速度也意味着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的商业化进度在加快。

通过备案后,大部分普通用户将可以没有门槛地感受大模型的能力,而不必像之前一样排队等内测名额。拥有大模型的公司和应用也将获得更多用户量,用户的使用数据有助于推动模型的进一步迭代。

直面终端用户后,生成式AI的成败将不只限于公司具备的大模型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运营能力等因素也将成为重点。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