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青年说”用青年视角青春语态“说法治”新华社法治报道“青年军”打造“报道IP”,融媒创新让严肃的法治新闻既有公信力又生动活泼有传播力

[焦点] 时间:2024-04-29 21:29: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89次

原标题:“法治青年说”用青年视角青春语态“说法治”新华社法治报道“青年军”打造“报道IP”,法治法治融媒创新让严肃的青年青年青春青年法治新闻既有公信力又生动活泼有传播力

“法治青年说”用青年视角青春语态“说法治”

新华社法治报道“青年军”打造“报道IP”,融媒创新让严肃的说用视角说法法治新闻既有公信力又生动活泼有传播力

( 2021-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融媒

本报记者魏弘毅、宋晨

你心中的语态严肃有公又生法治报道是怎样的?严肃古板?过分说教?不接地气?那么,请看下面一组标题——

《终结人人影视的治新造报治新是盗版不是盗火》《你的贴心“网友”也许是间谍!》《关于望江女孩溺亡事件,华社我们的报道群里说……》——紧扣热点,语态鲜活,军打形式多元,道I的法动活新华社这档栏目有一个响亮而青春的媒创名字——“法治青年说”。它的新让信力诞生,离不开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一个年轻且具有全媒报道理念的闻既法治记者团队。

在融媒大潮席卷而来的传播当下,法治报道“青年军”如何打造“报道IP”?怎样在保证公信力的法治法治基础上使法治报道生动活泼?法治报道的“融媒化”进程还有哪些亮点?从“法治青年说”讲起,听听他们讲述法治报道的青年青年青春青年融合创新之路。

改变单一、生硬说教,法治报道也要面向青年

“其实,法治报道的形式可以很灵活。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我们就用什么样的形式。”记者白阳如是说。作为国内部法治报道的青年记者,她道出了融媒时代法治报道的革新秘诀:面向青年。

“一般而言,对于事实清楚、论断明确的事件,我们主要站在青年视角、用青年语言说理普法。”“法治青年说”不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写作内容的不同,也可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表现,如短视频、漫画等。

谈及《终结人人影视的是盗版不是盗火》这一报道,白阳特意强调了对于“盗火”这一概念的辨析——很多网友将“人人影视字幕组”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盗取海外影视作品的“天火”。

“这个比喻很浪漫,但‘人人影视字幕组’的本质并非盗火,而是盗版。”白阳认为,“盗火”这一表述在当时的字幕组青年受众中非常流行,“那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切入,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说理,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内容创新在前进,形式创新也不能掉队。在对“望江女孩溺亡”事件的报道中,一众记者顶着昵称,在群里开起了“圆桌会”——

“吃瓜少女小白”:希望我们的警察有着更好的反应速度、装备水平和救助能力,让大家看到这身警服就有满满的安全感。

“路人C罗”:评判这件事的处置情况,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客观条件来进行,调查结果一定会公之于众,给大家一个交代。

“老杨并不老”:如果在她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人能够及时介入,拉她一把,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代表正义的熊大”: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社会各方面都有责任。等人站上天台,不管是警察、消防员还是超人来救,都已经晚了。

“对于警察是否失职,网上争吵得非常激烈。当时官方也并没有权威信息,也没有职能部门对事件定性。”对于《关于望江女孩溺亡事件,我们的群里说……》,记者罗沙如是介绍采用“圆桌会”这一创意的出发点:“既然观点各异,我们不妨参考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模拟群聊形式,将各方的理由都拿出来摆在桌面上,大家自己来判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一形式上的创新来源于在年轻群体中热度较高的一档谈话节目。”白阳补充道,“法治报道虽然多是严肃题材,但未尝不可向综艺节目学创意,让大家能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去看,同时能认真、深刻地思考。”

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下,法治报道“活”了,由此带来的对于法律与公序良俗的思考正在青年群体中扎根、发芽。

“存在即合理的大前提是合法!”“尊重版权意识,建设法治社会!”“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一条条点赞的留言,是青年受众在一篇篇推送下的真情实感。

一个专业团队和一套明确的报道思路

“所谓‘法治青年说’,不仅仅是法治‘青年’说,更是法治青年‘说’。”在重音的变换中,罗沙指出了国内部法治报道焕发生机的“本钱”——年轻化、专业化的制作团队。

“我们的团队基本都是‘80后’‘90后’,在创作时会尽力思考如何从鲜活的角度来把握事件,负责对文章行文、产品形式等进行探索和改变。”罗沙说。

但法治报道需要把握准确性,拥有大局观,“所以,我们还要请有经验的老记者和部领导把关。在他们的支持下,年轻人有着广阔的冲锋空间。”

有了十足的底气,经过不懈的探索,团队的报道形成了“热策划和冷策划相结合”的选题及报道模式。

“人人影视、望江女孩、刑责年龄下调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当时的热点,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这就是针对热点的‘热策划’”,白阳说,“但同时,一些法治相关议题可能还没有在网上形成热点,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真诚“交友”、高薪“兼职”……当心,你的贴心“网友”也许是间谍!》是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一篇报道。如文中所述,一张“随手拍”、一次网络发言,可能就会被间谍利用,给国家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类风险在生活中极易被忽视,却不得不防。这就是冷门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刚需’。”白阳表示,虽说热点能够带来流量,但是,“法治报道千万不可一味看流量,甚至盲目迎合受众‘盯着人血馒头吃’。主流媒体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引领必须大于迎合。‘冷策划’正是新华社弘扬主流价值的体现。”

“我们的原则是:不站队,但有引导。切忌看上去什么都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罗沙表示法治报道不能做“和事佬”,“我们不仅要发声,还要让人们能够接受。”

从创新语态到革新形式,从团队年轻化再到议题策划的“冷热结合”,“法治青年说”一路成长,已成为法治报道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路融合探索,法治报道创新步履不停

窥斑知豹,“法治青年说”是近年来国内部法治报道全媒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几年来,不论是栏目内容还是产品形式,法治记者锐意创新,融合报道步履不停。

“除了‘法治青年说’,‘拍案’也是我们的王牌栏目”,罗沙充满自豪,“通过典型案件的深挖和解析,我们用事件去引导舆论。”在报道《伪造国家部委公文,这家“野鸡大学”胆大包天》中,记者以热点“‘中国国学院大学’被取缔”为切入点,揭示了非法社会组织“拉大旗作虎皮”骗钱敛财的本质。同时,记者还在新华社客户端推送正文下与网友互动,释疑解惑,有效拉近了记者和网友的距离。

“如今每期‘拍案’客户端浏览量都很高,记者与网友的互动也很多,创意频出,广受欢迎。其中《三假‘活佛’,两面人生》等多期推送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转载,产生了广泛影响。”罗沙介绍道,“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还联系了罗翔、陈建斌、韩雪等学界、文艺界的明星大咖,用‘混剪+采访’的形式,制作了春节特别放送《拍案》栏目宣传片。”

利用得天独厚的采访资源和品牌效应,新华社的法治报道栏目不断做大做强。H5、长图解、短视频……契合全媒体时代全时化、在地化、碎片化传播的法治报道新形式也被记者们充分利用。

近年的全国两会,民法典报道是国内部融媒创新的战场之一,白阳对此印象深刻:“早在2017年,我们就制作了《一图读懂民法典草案八大亮点》,还制作了《五个小故事,帮你了解民法总则草案》的小动画,这是国内部首个采用‘文字弹幕动画’形式制作的短视频,内容上设计了‘王律师热线’的情景短剧,语言诙谐幽默,传播效果特别好。”

新产品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团队的精诚团结。“以2020年的H5小游戏《民法典|人生大冲关》为例,我们在2020年开年就成立了近20人的专班工作群,在充分研读民法典草案的基础上提炼其中的亮点、要点,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项目方案。”白阳说。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法治报道也须借力前行。“比如我们有了H5的创意策划,而文案、视觉化效果、游戏体验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在专业技术支持与团队无数次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被一一解决。”白阳说。

“看到一个诱人的借贷小广告,你会……”

“房屋中介拿出一份事先打印好的‘规范合同’,催你赶紧签约,你会……”

“一个酒瓶从天而降将你砸伤,你会……”

设计不同的人生可能性,利用“闯关答题”形式,H5受众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法律知识在一个个人生的选择中、一道道题目的解答中,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全平台推广也使产品有了足够的“曝光度”。“游戏浏览量超过1.4亿,网民普遍反映‘有意思’‘很有用’。”

“法治青年说”“拍案”、H5小游戏《寻宝人代会,快来试试吧》……一路走来,从内容到形式,国内部法治报道的融媒创新成果丰硕、前景广阔。

罗沙表示,“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部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新华社同其他单位的合作,继续丰富报道形式,积极拓展法治报道领域,落实‘三个面向’要求,发挥年轻人的能动性,让‘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他们乐此不疲,也当锲而不舍。(魏弘毅 宋晨)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